NHK的報導在這次311大地震是台灣主要的外電來源之一,身為日本的公共電視,與一般商業電視台主要以競爭為營運邏輯十分不同,2010年八月日本電視台兩名記者為採訪失事直昇機,冒險深夜上山不幸罹難的案例,就可知道商業台的競爭激烈之冰山一角,但是NHK的災難報導是完全不以競爭為考量,他們針對災難前、中、後時,要如何提供民眾需要且必要資訊,不斷進行研究與實務上對話,他們的長期努力值得介紹,2010年暑假的兩個月,我花了不少時間瞭解他們的運作,可以提供給台灣防災單位、媒體參考。
NHK的努力來自結構性因素,依據日本災害對策基本法(見附錄1)NHK是日本中央防災會議(見附錄2)的當然會員,會長必須出席防災會議,NHK與其他的中央防災機關一般,獲得第一手警政、消防、氣象等最新預警與災情資訊,並負責落實政府的防災計畫,NHK本身對外的窗口就是災害氣象中心。氣象訊息目前也是由災害氣象中心管理,這項服務成立二十多年,七年前(2003年,平成15 年)將報導局的氣象播報部門跟防災會議窗口結合,成為災害氣象中心,依據的法規有災害防治法,氣象業務法等。NHK發展到目前的狀況有54個地方廣電台,14個分局,電視五個頻道九個波段,廣播三個頻道3個波段,過去,相關災情與氣象新聞由報導部門自己決定怎麼播出,現在由中心統籌。
NHK針對災難前、中、後有幾項比較重要的服務,災難前這部分請參考災難與媒體--
日本學習之旅,發生時,盡快播出警報,呼籲民眾,尤其是老年人、殘疾人等避難,可減輕受害程度;發生後,盡快播報受災情況安定民心、支援救助活動與生活資訊;災害之後,生活修建、復興支援,向受災者提供訊息,促進復興的長期支援;平時,構築安全社會,平時就積極報導防災專題。更充分利用大災難的週年時機,例如:阪神大地震週年或大災害後,針對國家,地方政府或住民本身的防災對策檢討(復災這部分我也會盡量趕出來,也就是災難後的角色)。
這篇文章則以災難發生期間為主,NHK重要服務之一是
災害預警,在日本災害預警可以分為幾類,一是由氣象廳評估地震與海嘯可能性與嚴重性,將訊息以自動化方式公告至媒體,稱之為緊急地震速報與津波(海嘯)警報,另一種則是一般媒體報導中的預警報導,例如:颱風路徑與侵襲位置等資訊,由媒體工作人員採訪解讀後再報導。
順道一提,311的地震與海嘯死傷慘重,讓我回想到在後續防災機構與防災學者訪談中,我曾經問了一個問題,哪一個災難類型是他們覺得防災工作需要再加強的,當時他們的回答都是海嘯,這非我的經驗所能理解,他們給的解釋是因為地震或是土石流是看得到、感覺得到,但是海嘯常常有「狼來了」的情況發生,而且大家對海嘯的破壞都刻板地以為就是在近海地區,疏散的警覺性比起其他災害大幅減少,難道這次311災難的死傷慘重部分是因為這個原因?這不能瞎猜,他們的看法都是每年的防災調查中所得出的結果,問題細到何時聽到警報?從何管道?幾點開時準備行李?何時離開家裡?我那時給我自己的期許,協助台灣的防災開始要向軟體進行,發展運用傳播學與災難研究跨學科的災難資訊學(disaster informatics),系統性地瞭解居民對災難的反應。
而訪談NHK放送文化研究所專門委員福長秀彥時,他根據自身曾任記者與研究員的雙重經驗,提到目前日本災難報導的三大重要趨勢,第一個趨勢是報導的迅速化(第二趨勢多媒體化,第三是生活資訊),迅速化指的就是第一類的預警報導可以加速,三年前NHK開始緊急地震速報(2007年10月1日),利用的是S波與P波的測量時間的差異來預測地震,P波可以先測到,可以預測S波比較大的震動,大概30秒之前就可以知道。NHK將氣象廳分析震度五以上的公告出去,電視字幕與廣播聲音都是自動的,P波可以預測各個地方的震度,震度從0到8,從氣象廳到NHK後兩秒就可以自動播出,但是P正確度有待改善,因為有的從海上,或是比較不容易拿到資訊的地方,都還在持續改善,兩年前研究,氣象廳的公告到NHK要五秒,從NHK接到警報到播出要兩秒,但是數位電視要多兩秒,因為數位電視影像需要壓縮。災難預警要快速就要縮短警報從氣象廳到NHK等媒體中途的時間,例如:方法之一就是氣象廳研究機構與地方政府的地震測量計數量增加,多媒體化也可以是方法之一。
而緊急地震速報的預警後,預報不一定會成為真,商業台不可能隨時把節目砍掉,做災害預防節目,萬一災害沒來,廣告主會不高興,因此,收執照費的公共電視NHK有責任做好這一部分。即使預報有錯誤,民眾是可以容忍的,因為科技不是十全十美,但是媒體跟氣象廳的關係就很重要,在預測錯誤的情況下,氣象廳必須說明原因,才能夠取信於民。
福長秀彥特別提醒緊急地震速報是比較難預測,可能預測震度達到6,結果只有4,這是科學能力不足,承認能力不夠是可以的,但是颱風,水災,核電事故,水災是可以預防的,就必須要積極報導,核電警報響了,即使不知道為什麼,情況仍然不明,還是要立刻提供資訊,也許有副作用—造成民眾恐慌,日本過去也沒有嚴重的恐慌經驗,但是一旦不提供相關資訊就是隱藏資訊,失去民眾對NHK的信賴。
災難中的另一重要服務之一,便是
生活訊息的加強,尤其是從阪神地震中所獲得的經驗,包括哪個避難所提供糧食,維生管線(水、瓦斯、交通)恢復的相關訊息,必須向災民提供各式各樣的資訊。除了大眾媒體,政府也在推廣社區廣播(community broadcasting,使用 FM頻道),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服務,還是會選擇看NHK,所以NHK還是要提供資訊給各地區,但是對於小區特有的訊息,或是當地政府提供的訊息,還是必須由社區媒體來負責提供。
NHK報導局,災害、氣象中心的松木 敦部長與入江さやか 記者從實作經驗發現了幾個重要議題:除了維生管線,還要讓民眾知道可使用的電話(working telephone)、有營業的超市、有開放的洗腎醫院等。阪神大地震的時候,NHK廣播甚至在神戶市政府救災中心架設臨時錄音室,把從市政府得到的消息,立刻透過廣播將重要的維生訊息傳遞給居民,是當時民眾獲得生活資訊重要的工具,NHK也在避難所架設電視,讓民眾可以知道資訊。
NHK更給予不同頻道不同的任務,讓民眾有所選擇。綜合台提供基本資訊,以災難新聞節目形式傳遞資訊;教育台提供安否情報、相關生活資訊及聽障服務;BS1:綜合資訊,提供給日本境內外的觀眾新聞或其他型式的節目;BS2:提供聽覺與視覺障礙的人服務,是直播衛星,轉播綜合台的節目;BSHV:高畫質台,則是以高畫質方式轉播綜合台資訊(2011停播)。廣播方面,AM1廣播一台: 與電視綜合台類似,緊急廣播災難有關的新聞與生活資訊;AM2: 對外國人或視障者播送生活資訊;FM:個人安全資訊、與災難有關的生活資訊;國際廣播:向國外播送災難資訊。
NHK將頻道分門別類提供資訊的考量是以多樣化為主軸,災難剛剛發生時災難資訊還可以在各頻道間共有,一段時間後災民需要訊息多樣化,不做分類,訊息作不出來,觀眾也會抱怨,這樣分工民眾也會比較有好處,主要是由自己判斷。為了因應網路與行動時期,網路可以播出很多訊息,或是行動one-seg(地面數位電視廣播服務)也可以達到防災減災的功能,NHK也正進行研究,尤其年輕人看行動電視多、聽廣播少,如何用新科技傳遞災難資訊是未來研究重點。
松木 敦部長特別強調,NHK針對阪神地震後的四百人調查,最需要的資訊還是有關餘震資訊 46.4%,其次是親友安危25.3%,使用媒體方面廣播是第一位的 38.9%,鄰居30.0%,電視28.3%,還是以廣播電視報導災難的功能比較大。因此,NHK播報新聞、專題紀錄片(feature)、記錄倖存災民(documentary)、以持續且被信賴的報導(steady and reliable)做好公共廣播的責任。NHK更是不斷思考,民眾在災難時到底需要什麼資訊?在每一次遭遇災難中檢討與分析,應該如何收集到這些必要資訊,又如何傳達給民眾,因為民眾在災難時,廣播與電視常常是主要資訊來源。
這次媒體報導在前三天受盡批評,之後媒體也開始報導NHK的災難報導的優點,接下來,希望新聞室不要停留在報導NHK的優點,或是認為這是公共電視的責任,或是歸咎於大量金錢投資的不可行,而是要開始思考,面對後續的災難,在新聞室可負擔的資源花費下,新聞報導與鏡面資訊可以如何滿足災民與非災民的需求,新聞室內的組織與設備可以在災難時如何整合運用?可以跟哪些NGOs與防災單位先做好演練,一旦發生災難,助己助人,不會慌亂,也不會因為不知道還可以報導些什麼,只好全力去找故事、故事、故事,災難時,資訊的重要性是優於感人的故事。
最後,還是老調重彈,為每個情境預作準備。NHK廣播局在平時的凌晨12點,都會花十五分鐘預設大地震來襲,新聞室要如何應變,怕的就是一旦災難很久沒發生,人員會對所有流程太過生疏,藉由這次日本災難的借鏡,台灣的新聞室也應該開始規劃自己的災難報導計畫。
圖一:2010年七月筆者前往NHK訪問,NHK報導局災害、氣象中心的松木 敦部長與入江さやか 記者負責介紹災難報導緣起,以及NHK如何依據法規行事與報導。
圖二:NHK廣播局與氣象廳相連的緊急地震速報與海嘯警報
圖三:所有預警設備在主控室,一旦災難發生,可以立刻插播並現場報導
附錄
災害對策基本法參見
http://www.bousai.go.jp/hou/index.html中央防災會議組織圖參見
http://www.bousai.go.jp/soshiki1/soshiki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