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印尼新聞與創傷之旅(三):訪問雅加達日報與印尼大學


這一天的行程是與教育者(educator)晤談,第一位見面的是The Jakarta Post的資深編輯Harry Bhaskara,他曾經參加達德中心的Ochberg Fellowships,所以對新聞與創傷有一定的認識,也認為是需要的。但是Harry提到他在報社裡所遭受到的阻力,多半是來自跟他同年紀或同等級的主管人物,他決定改變介紹創傷到報社的途徑,自願擔任負責新人訓練的工作,在員工訓練中加入介紹創傷的課程,並提供資源讓記者有機會深入認識創傷對新聞的影響。



Harry笑著說,他在等這些記者成熟,晉升到主管階級,這些人在當記者之初,就認識創傷對受害者、記者與社會的影響,這樣的影響會是一輩子的,等他們當長官,就不會再有記者會受傷就不是好記者的沙文思想,而是常態,要預防、要抒發、要注重的議題。


這些年輕的記者也不負眾望,他們會來尋找協助,當工作上遇到挫折,或是不知道自己的採訪方式是否有問題,他們會跟Harry會是其他記者討論,這樣的氛圍是Harry在遇到困難後,想出轉圜的方式而有的結果,以目前我在台灣推廣的情形,雖然我在衛星公會做過演講,卻都沒有人主動邀請我前往新聞室推廣,都要我自己推銷,所以這樣的氛圍可能尚未形成。


Harry今年就要退休到澳洲與在當地工作的孩子相聚,我趕緊問他這樣的工作會不會就停住了,他比較擔心的是新記者訓練工作也許會被刪減掉創傷的課程,他也急著尋覓可以接手的同級主管,他也相信這樣的工作是不能中斷,一定要把這個創傷素養如同電腦素養一般,深植人心。



下午是拜訪印尼大學的老師Zulkarimein Nasution (Lecturer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Faculty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s),他並沒有獨特開一門課程介紹,而是散見他幾個課程中,挪出一週或兩週介紹創傷與新聞,與Nasution相談甚歡,因為我們都是注重創傷與新聞議題的J-school老師,討論的面向更廣,除了微觀的記者與受害者,更需要發展鉅觀的研究與規範理論,避免災難創傷發生時,沒有任何防救災與復原的策略。



我就開始跟Nasution提到我將在暑假期間到日本研究防救災與復原工作,希望未來在太麻里河流域建立防救災頻道,並提供災難資訊的識讀工作坊,與復原human renovation的工作,Nasution提議這應該是亞洲議題,亞洲在天災中受創極多,也發展出不少論述,值得集結與討論。





在這次訪談行程中,發現國際組織如UNESCO等對印尼的重視,協助他們成立許多草根團體與NGOs,讓印尼的新聞與創傷的論述,是進步許多,也能參與國際對話,爭取更多的支援,台灣也許不像印尼急切需要支援,但是在參與對話這方面卻必須積極參與。以數典計畫中的數位人權與資訊倫理來說,沒有參與國際對話,無論是在研究或是商業行為上都不斷被邊緣化,台灣人民的權益將不斷被忽視甚至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