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假新聞、真偷窺」說不! 許瓊文
除了少數值得稱讚的媒體冷處理阿基師與學運女王的被偷窺事件, 這幾天台灣大部分的新聞媒體,在「壹週刊」帶領下, 讓原本只想觀看新聞的人被迫成為偷窺狂, 我們偷窺這些名人或被迫成為名人的私生活, 有意或無意間幫助衝高收視率,任由媒體解釋「觀眾愛看」或是「 知的權利」,這也決定了未來仍會有看不完的偷窺案, 因為我們從不跟媒體說:「不」!
台灣的媒體經歷太多如同電影情節般的偷窺事件,2001年「 獨家報導周刊」硬要將針孔拍攝的名人性愛光碟隨刊發售,之後「 壹週刊」進入台灣,每星期三挖掘不同名人的隱私生活, 變成各家媒體追逐的焦點, 過去會被新聞界列為舔不知恥地拾人牙慧行為,現在, 為了收視率也大喇喇地追逐別家媒體的「偷窺獨家」, 十多年來偷窺事件變得好像氣象報導讓人習以為常,還冠上「新聞」 這樣正式的名詞。
這些偷窺案件此起彼落,當然,為了有名正言順扒糞的理由, 以檢視私德為名偷窺已婚的名人(創業家、政治人物、演藝人員), 最好是平時形象好的不得了。而模式是一樣的: 某某人被偷窺到去摩鐵,當事人要出來否認一下, 媒體再像擠牙膏般,再多爆一些料讓當事人難堪, 當事人只好再出面說更多內幕, 事件持續發燒到找到另一個某某人也就是替死鬼出現,再重新輪迴。 台灣的媒體與記者疲於奔命追逐偷窺案件, 沒辦法去調查更為重要的新聞,談話節目也要加入批評私生活行列, 或是名嘴炫耀自己幾年前就知道這個事件,變成一場假新聞運動。
媒體輕而易舉製作不配稱作新聞的新聞, 不願花費資源與培養記者調查報導公共事務, 閱聽人沒有其他重要新聞可以觀看, 長期被餵養成以為這些偷窺事件就是新聞。再嚴重下去, 台灣的民眾會如同Clay Calvert在「偷窺狂國家」 一書中提到民眾喜歡觀看別人隱私、窘迫時刻。更甚者,如同Sus an Sontag的「旁觀他人之痛苦」所擔憂的, 我們藉由觀看影片消費別人的痛苦卻麻木不仁,未能喚起良心、 責任與行動。
這種偷窺影片對我們的文化底蘊有強烈的殺傷力, 對新聞界更是毒藥,不費吹灰之力得來的影片或照片, 包裝成新聞充斥著新聞版面與時間, 真正需要受到關注的事件與人物,卻長期被忽略。 一般閱聽人雖然無法立刻扭轉這樣病態的媒體生態, 但至少我們可以從自身作起,向「假新聞、真偷窺」事件說不, 不購買以偷窺事件為號召的平面媒體, 不收視以追逐偷窺案件為主打的新聞頻道, 讓追逐偷窺案件的媒體收視率與發行率下降, 以行動向媒體要求我們需要對社會有益的「真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