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7日 星期六

重大新聞事件討論工作坊--北捷殺人事件


6/6感謝主辦與協辦單位,能在短短時間內,溝通與討論北捷殺人案的新聞表現,我的PPT請按下連結即可看到,會議紀錄會在下週上傳,歡迎大家點選。未來,希望能定期舉辦「重大新聞事件討論工作坊」,歡迎參加共同為良好媒體環境努力!

重大新聞事件討論工作坊

──「北捷殺人事件」


*  說明:
每次重大新聞發生,總是給社會許多省思與修正的機會,但這樣的機會卻鮮見於報導這些重大事件的新聞界,新聞從業人員或新聞組織被要求全面關照報導的適切性,卻沒有機會聽到來自各方的聲音,與彼此溝通、討論的機會。這樣的討論並不是單方面由學術界或閱聽人以批判的方式檢視新聞內容,而是共同檢視新聞流程。新聞界提出看法、需求與難題,而學術界與閱聽人提出他們的想法與要求,從多元觀點討論重大事件中的新聞表現,為未來的採訪報導其他重大事件做好準備,藉由討論工作坊的形式,台灣新聞界能有所依據,提供有用的資訊,進而塑造優質新聞環境。
工作坊預計邀請第一線新聞工作者提出採訪北捷殺人事件所面臨之挑戰,STBA衛星電視公會新聞自律委員會主任委員陳依玫分享,本次事件中與各媒體的協調過程,並由創傷新聞網主持人政大廣電系副教授許瓊文,從優質創傷與災難新聞觀點提供案例,講解災難新聞如何增加深度與廣度。綜合座談時間則邀請媒體領域專業人士與相關NGO意見領袖、傳播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討論此次新聞的重要性、難題與可能因應之道。預計活動時間約2小時、歡迎新聞工作者、研究人員、主管單位以及新聞傳播科系師生參加。
講座內容及活動照片將收錄於主辦與協辦單位相關刊物與網站,提供現職新聞人員在職進修自學資料,與新聞傳播科系學生進入新聞戰場前的職前教育課。


*  時間:2014/6/6 pm 14:30
*  地點:臺大新聞所103教室
*  主辦單位:STBA衛星電視公會創傷新聞網
*  協辦單位: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臺大新聞所、政大廣電系、新聞倫理與勞動權資料庫


重大新聞事件討論工作坊--北捷殺人事件】
單元
時間
主題大綱
發言者
NO.1
14:30-14:40
主持人引言
葉大華/STBA新聞諮詢委員會

NO.2
14:40-15:30
◎北捷殺人事件 新聞製播流程

-衛星公會

新聞室分享




陳依玫/STBA新聞自律委員會

/新聞中心編審主管




NO.3
15:30-16:00

◎人為災害的採訪實例

-創傷新聞的深度與廣度

新聞工作者的創傷與社會支持


許瓊文/創傷新聞網主持人、政治大學廣電學系副教授


NO.4
16:00-16:30
綜合討論


 
*  討論主題
n  在北捷新聞中,新聞室的運作狀況是否與過去類似案件採訪報導雷同?如何在收視率或搶獨家的競爭之下,避免錯誤?
n  新聞室與新聞記者遭遇的困難各為何?
n  STBA的角色與功能?
n  重大事件發生時,如何能幫助相關人與社會,此類新聞如何增加深度與廣度?
n  而新聞工作者在採訪北捷事件時,是否關注到自身的情緒?
   


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北捷殺人事件的新聞處理--接受新新聞專訪

接受新新聞的專訪,有關北捷殺人事件的新聞處理,很難把想要分享的東西,一口氣全部講完,我的立場並不是指責記者,而是在感官新聞充斥下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式,讓記者不要只是追新聞(被動)而是跑新聞(主動),希望我能繼續努力研究、繼續找出問題與解決方法。災難有天然與人為,永遠不知道它會怎麼來,平時思考後果與預作準備是對策之一,這不是危言聳聽,是好好想想自己的逃生策略的機會。很多防災策略與準備需要媒體與傳播研究的幫助,無論是個人的安危或是組織的操作流程,要是把媒體篇幅與時間都去追受害者或被害者家屬,這樣永遠無法居安思危做好準備。

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記者!你不是超人!


我當記者的時候怕好多事喔!怕看到死人(屍塊)、聞屍味,看到家屬哭,裝堅強了許多年,終於在當老師之後才敢說出來。其實,我怕的東西多著呢!我怕被說新聞處理不公平、不正確,我怕被肉搜、我怕被投訴,我還擔心自己像許多可憐的前輩們變成新聞焦點,從記者變成受訪者,除了最後一項,其實我都經歷過。結果,在這次反服貿的事件中,我才有機會重新深思這些事情。

我的研究立場是幫助記者,所以我也希望因為這次事件身心受傷的記者可以找到支持的力量。這次運動可能帶來創傷的醫學觀點,已經有很多醫師撰文,我希望能針對記者的部分喚起注意與討論,希望記者不要讓自己的壓力無形中增加。

你被嗆處理新聞不公平嗎?
在群眾抗議聲中,你被嗆聲說你們xx台不要來報啦!你會很受傷嗎?這很常見,老三台時就有了,只要不是因為你個人的偏私造成的,請不要難過,就像有人喜歡你、有人不喜歡你一樣平常,更何況你的新聞組織真的就是偏頗到誇張,更不可能讓你成為受尊敬的記者。那要怎麼跟他們說呢?

我曾經拿著某台麥克風在高雄勞工公園跟幾位阿伯槓起來,他叫我滾,因為xx台只會報國民黨好,我用流利的台語跟他吼:「你沒有女兒嗎?你女兒工作被人這樣糟蹋,你會開心嗎?你要幫我跟你的朋友說我有認真工作,人還有到!」那時流利的台語是護身符,之後有人再嗆我,阿伯們出來緩頰。那你的護身符是什麼?

一位記者前輩曾跟我說,拍激烈畫面時,最好不要出現Logomic,因為大批群眾的智商如同小孩,其中還有希望把事情鬧大的人,記者容易變成攻擊對象,說理也說不通。因此,最好可以集體行動,一切以安全為主,避免在車輛前,有記者曾被抗議民眾開車衝撞,避免在高壓水柱前,卡位時要想一下,雖然拍得到好角度但安不安全。萬一群情激憤時,你們打算怎麼辦,先撤退?拍不到怎麼辦?有沒有人先去制高點?文字與攝影記者或是同事間要互相掩護,尤其攝影注視觀景窗時,無法掌控全局,文字記者除了要幫忙注意現場,還要注意安全。要想好你們的護身符與策略,如何跟民眾相處、認識甚至搏感情,讓民眾知道我們不只是記者也是人生父母養的一般人。

你的新聞組織實在是偏頗的太誇張嗎?
你們的SNG車已經被抗議紙條貼得像電子花車般,可能就是新聞已經偏頗了,請你轉告你的在家長官,考慮到記者的安危,請稍微收斂點。至於這些紙條也請輕鬆以對,他不是針對你,是長久以來商業競爭導致的新聞生態,應該沒有人去貼公視的SNG車吧!

你已經累到快昏倒了嗎?
那就跟公司請求輪調,萬一你在現場昏倒,反而減少人力,輪休至少還能再回新聞現場,千萬不要因為是難得一見的新聞現場而硬撐。累的時候,趴一下睡一下,跟你的同事說,我休息半小時你先擋一下,喝個咖啡、伸展一下,放鬆之後,換你幫別人擋一下。空檔時候,也要小瞇一會,隨時儲備體力,更不要忘記帶足夠的飲水與乾糧,能量飲料,提神藥品與療癒小物(兒女照片或圓仔)。之前邀請心理諮商師到採訪災難新聞工作坊時,諮商師建議記者隨時注意自己哪裡肌肉緊繃,通常是肩頸,可以用力把雙肩往上提,三秒後迅速放下,自然會放鬆。

你很傷心害怕嗎?
也許是因為採訪工作,也許是因為國家前途堪慮,也許你被水柱噴了,甚至也挨打了,甚至過去難過的事也都一起浮現困擾著你,不要害怕,很多人有同樣的情緒問題,請你找你的社會支持系統,可以是你的家人、同業、同事、好友、宗教、諮商服務或醫療等,聊聊你的想法與感受,想想你的工作幫助了哪些人,有何正面的功能。跟你的同事、長官說你的功勞、一起討論事情發生的經過,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方式,或是抱怨後勤補給有多糟,以後該怎麼辦。或是把這些想法寫下來,跟你的後輩分享。

你被網友肉搜、攻擊嗎?
我因為幾位同事處理陳進興案件失當,被網友罵三字經,罵到我受不了出來回嗆,結果我就被肉搜跟攻擊,我的同事反而就沒被罵了!我那時候出去採訪總是要被同業揶揄幾句,每天都想找個地洞鑽。後來,我放開心胸跟大家聊這件事,我發現原來自己太愛面子,老是往壞處想。大家都知道網友的攻擊是可以不當一回事的,只要自己沒有做錯,也就一笑置之吧!萬一你是真的因為做錯而被攻擊,不要再犯就好了,時時作為警惕並提醒後進。我曾經把劉邦友血案的死亡人數報錯,on現場講出一堆蠢話,當時自責不已,現在我都拿來當教案,請同學幫我想當時我如果怎麼做才不會出錯。

還有好多事想跟你討論,但是現在你應該休息,或是跟你的親友開始聊你的心情,明天繼續加油!

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誠實與勤勞真的好難


好久沒有在創傷新聞網上分享心得與研究,有一些現實的事情還是要照顧到,真是抱歉。這篇「誠實與勤勞真的好難」是看了最近H7N9外電新聞處理的感想,投書到聯合報,可能趕上「我是歌手的熱潮」,標題被改了,變成『「我是歌手」報導變轉播 遮陸台標誌』但是內文還好,原文刊載於下方:


誠實與勤勞真的好難

在新聞這個行業要誠實真的好難,因為有太多輕鬆做法,不停引誘著記者與新聞室內的長官與編輯便宜行事,但是專業的新聞人員,即使不能誠實,至少要不矇騙,不說謊。

以電視來說,最近的H7N9新聞,沒有辦法立刻前往疫區採訪,大量的新聞必須來自外電,尤其是中央電視台,應該的做法是如何呢?誠實的做法是主播在主播稿中,明白說出接下來這則新聞是來自外電,在接下來的影片中,記者旁白必須以第三者的語氣,描述外電是如何報導的。若是因為時間不夠或是其他因素,想偷懶點把外電跟自己所作的報導綜合成一則新聞,這也無妨,只要記者在這則新聞末說出或是秀出字幕:「記者xxxxxx綜合外電報導」。閱聽眾也就知道,新聞中的部分內容是來自外電,並不是全部由這組記者所完成。

那什麼是矇騙或說謊的方式呢?明明是外電,主播不明說不打緊,文中記者故意以製作者的口吻描述外電內容,造成閱聽眾誤以為這是記者親自前往疫區採訪,這就是矇騙。更惡劣的是,利用後製效果,把中央台的CCTV圖案馬賽克掉,字幕想盡辦法掩蓋掉,最後是記者大言不慚地說:「記者xxxxxx報導」,這已經不是造成誤解,而是故意說謊讓閱聽眾找不出這則新聞來源為何。

新聞人員為何會不誠實呢?原因可能就是不勤勞,新聞這個行業要勤勞也好難,新聞從業人員無論是被逼的或是自願的早已習慣便宜行事早已﷽﷽﷽﷽﷽﷽﷽﷽﷽﷽﷽﷽﷽﷽﷽﷽﷽是被逼的或是自願的,電視,忘記新聞的專業意理,因為網路上可翻拍的影片取得容易,行車記錄器的影片源源不絕,加上人手不夠,經費不足,別人也都這樣做等等的「正當理由」,久而久之新聞業也就不做深度報導,調查採訪,芝麻蒜皮新聞就足夠拿來塞新聞時段。對違背新聞專業意理的小錯沒有檢討能力,對大過也就不知不覺!

這樣的邏輯,也就不難理解,13 號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總決賽,部分新聞台直接把畫面拉進來用的不專業行徑,其實用也有層次的不同,有的電視台是翻拍畫面,時間不長, 有的明明是畫質好的不得了,也要打上翻拍,法律上可求自保,用的時間也比較長,有的新聞台乾脆現場轉播,完全變成湖南衛視的子台,當然還有處心積慮把對方電視的字幕與標誌給遮蓋掉的手法,真不知道其心態為何?

要誠實就得先勤勞,還要時時刻刻都不能鬆懈,這樣真的好難!但這不就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當學生的不能到網路上找文章剪剪貼貼,卻說是自己的, 或是幹脆把網路上的文章改成像自己的作業交給老師,作研究的,不能將別人的研究構想據為己有,更不可能沒有引述就把別人的研究用在自己的論文上。但是,這些不誠實又懶惰的新聞台卻可以,可以剪剪貼貼不誠實又懶惰的﷽﷽﷽﷽﷽﷽﷽﷽﷽基本道理,﷽﷽﷽﷽﷽﷽只要寫上,可以據為己有不誠實又懶惰的﷽﷽﷽﷽﷽﷽﷽﷽﷽基本道理,﷽﷽﷽﷽﷽﷽只要寫上,甚至把別人的變成自己的!

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災難新聞採訪手冊

I am very proud to present to you this manual to help journalists cover disaster news safely and effective. Thanks to Chad Liu, Chang and Tien, they have done a lot for this manual. In addition, we are especially thankful for the interviewed journalists and managers. With your efforts and contributions, that is how to make the manual possible. Please check the following links for more details:
Media report about Chad Liu and the manual: 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614615&type=%E7%94%9F%E6%B4%BB
Download the manual: https://docs.google.com/file/d/0B2hzlMZzxd-ycVhYUFBGYzhTYkNpSXhoVlFxVzJNUQ/edit?pli=1
Julia i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從小紮根的防災意識--日本群馬大學片田敏孝教授的十年功

從莫拉克之後,我就開始一連串看起來跟新聞傳播不太有關係的防災識讀教育,田野地區在台東縣的金鋒鄉與太麻里鄉,跟在地記者座談,討論在採訪災難與其他創傷報導時,除了追求好看,如何提供重要的資訊,又如何尊重受訪者,更不要忘記自己的情緒,適時抒發;還跟小學生與數位機會中心的學生與學員們上課,教他們如何看懂與辨識媒體的災難報導,以及認識自己的環境。

當時我的論點是在地智慧與經驗的重要性,我花了很多時間做田野與深訪,就是要瞭解當地的民眾是如何看待災難,以及平時的行動方案,再重新反饋到我的識讀教材中,希望提供的防災方法與概念是居民找得到,看得懂,用得到並與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在311日本地震海嘯後,我看到群馬大學片田敏孝老師長達十年的防災教育,讓岩手縣釜石市的中小學生絕大部分逃離海嘯的魔掌,頓時發現原來這樣的工作還要持之以恆,才能改變民眾的normalcy bias,也就是災難不會發生在我身上,這種輕敵的態度。

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的旉昕日前參加日本災害情報學會,片田老師的受獎儀式與演講,從她的觀察中,可以更瞭解這位默默耕耘的學者、行動者:


名古屋災害情報學會 片田敏孝受獎演講    李旉昕

 311東日本大地震中,海嘯帶走最多的人命。但是在日本最受注目的岩手縣釜石市中小學生幾乎全數生還的「奇蹟」,卻是一名來自山上的教授在這個小城鎮進行了七年的防災教育的成果。這次有幸參加日本災害情報學會,可以親眼見到這位群馬大學的片田敏孝教授並且聽他的演講,讓我相當感動,有一度鼻酸了起來,另一位讀賣新聞的安富先生說他八度眼眶泛淚。

 片田敏孝老師在海嘯研究中,發現釜石這個地方是歷史上屢次受到海嘯侵襲的地區,但是距離上一次的海嘯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人們漸漸淡忘,加上海上已經建了防潮堤,讓居民已經對海嘯不再感到恐懼。片田老師到堤防旁邊的住家跟一位老太太聊天,老太太說「住在連海都看不到的這麼高的堤防旁邊,還怕什麼。而且要是真的來了這麼大的海嘯,那也是我在天堂的老伴要來接我了。」這樣的講法讓我想到當時跟許老師一起去淡路島住民宿時,民宿的老奶奶也是說「我也沒特別做什麼防災準備,要是真有那一天也是老天爺要把我接走啊。」但是片田老師並沒有輸給這樣的宿命論,還是毅然決然的決定要在這個區域實行防災教育。

 一開始他以成年人為主,定期的開設防災課程,結果來的都是固定的人,到後來會跟老師說今天的課也很不錯喔!片田老師對於這個字相當感冒,因為你每次都是固定的人來的話,對防災有興趣的人就有興趣,沒興趣的人就是沒興趣。於是片田老師決定以從學校開始,因為小朋友不像老人耳朵這麼硬,人生還有很多想追求的,而且他們總有一天會長大,會再把防災意識教給下一代。

 於是片田老師開始走訪當地的中學跟小學,但是學生也很忙,很難再排出多餘的時間來進行防災課程。加上入學考試並沒有防災這個科目,於是反對意見也很多。但是當地的老師也意識到防災的重要,就努力把海嘯塞進各個科目中,比如說數學的考題裡面有海嘯的時速跟你要跑多快多遠才能活命的問題,並且進行一個月一次的避難訓練。

 東日本大地震的時候,位於海邊的釜石市,大家都感受到相當大的搖動,知道這樣不逃不行,釜石東中學校的學生們開始跑到第一個防災路線訂的避難所,可是他們覺得情況不妙就跟老師提議說我們去下一個避難點。於是到了第二個避難點,他們遇到了平時一起進行避難訓練的小學生。但是他們看到海面的情況覺得還是太危險,於是中學生就拉著小學生的手繼續往上跑。結果在他們離開了三十秒之後,這個避難點就遭到海嘯侵襲,事後的照片還有一台車子塞在三樓的建築物上面。在逃難途中,遇到了也要避難的托兒所的小小孩,於是中學生一人一台手推車塞了四五個小小孩,推著就往前跑。最後釜石市的學生除了五名當時不在學校的學生之外,全數獲救,生存率高達99.8%

 片田老師強調說,這絕對不是奇蹟,而是他從2003年開始實施十年防災教育的成果,今年是第七年,如果十年後他相信生存率可以達到百分之百。

 這樣的自信是哪來的呢?片田老師在防災教育上著重三個重點第一個是「別被預定給騙了」。在容易受到災害的地方,政府會做避難路線或是設定避難所,可是在這次的東日本大地震,幾乎所有的自然災害都是預料之外,讓大家措手不急。可是這次孩子們能夠自己判斷避難點是否安全,逃到第三個定點才停下來,如果當初他們相信原先設定的避難點的話,就全部都喪生了。

 第二個重點是「要盡力逃」,如果今天那些孩子們在第一個定點就停下來不逃了,或是因為遇到托兒所小朋友覺得避難太困難就算了,那一定會喪命。不管怎麼樣盡全力逃相當重要。

 第三個重點最難,是「成為率先避難者」。通常人們遇到危機時,會先看周遭的狀況,如果沒人想逃,自己也會覺得沒必要逃,但是如果看到有人逃了,就會覺得不逃不行。所以,成為第一個逃的人相當困難。但是這次的案例,中學生帶著小學生、托兒所小朋友一起逃,其他的住民們也跟著這個大團體逃了起來,救了相當多人命。

還有,片田老師除了教育孩子之外,也跟學生家長有互動,他要孩子們回家告訴家長說,遇到災害的時候,我一定會努力逃,努力活下去,所以你們千萬不要來擔心我跑來學校接我,要自己先逃,這是我們互相信賴的證明。這也是我的指導老師矢守克也教授所強調的「社會現實(reality)的構築」,當一部分的人開始有某種行動的話,會帶動其他人一起行動。不管在日本還是在台灣,居民避難率都是相當低的。一個村有這麼多人,要全村一起離開自己原本以為安全的家園去其他地方避難,又不知道何時能回家,其他親友不知道怎麼樣了,相當困難,大家都不願意逃。可是如果自己的小孩、親友或是鄰居開始逃了,自己也覺得不逃不行。一部分的人的避難行為構築出整體社會都要避難的氛圍,在災害真正來臨的時候是最需要的

 最後,片田老師說,大地震之後他從群馬趕到釜石的避難所與這些孩子們會合,含著眼淚說「你們真的太棒了!大家都活下來了!」結果這些孩子們很冷淡的說「你平常都快講破喉嚨了,避難訓練也進行這麼久了,還能不逃嗎?」看來對這些孩子來說,從小到大的避難訓練以及防災教育,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今天這樣的災害來臨,只是驗證了他們的教育成果而已。 在日本宮城的大川小學全數師生都喪生,在台灣有小林村滅村,但是這絕對是可以避免的。希望片田老師的這個案例可以讓大家更了解防災教育的重要。









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激動 vs.冷靜:NHK野村主播對日本311地震播報方式的自省

日本311地震,台灣各界對日本民眾與媒體的表現讚譽有加,尤其是相較台灣媒體主播,NHK主播不會驚慌失恐,也不會塑造世界末日恐怖氣氛讓人印象深刻,但是從救災觀念來看,太過冷靜是否無法傳達求生的急迫性給民眾,NHK野村主播把地震後兩小時報導全部文字化,檢討冷靜播報可能帶來的正負面影響,他發起一個小型研討會--「災害情報與防災教育研究會」,與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史守克也教授以及三位NHK的新聞部製作人共同討論,會中還討論媒體針對防災可以改進的項目,是否太多核電報導而忽略災區,手機接收的缺點等議題。

創傷新聞網新成員李旉昕同學,是我在中正時期的學生,2010年的日本學習之旅,關西部分全靠她幫忙翻譯,結果她也開始對災難與傳播產生興趣, 目前在矢守教授團隊裏學習,參與這場研討會也記錄了他的觀點:

李旉昕
中正大學傳播系第一屆畢業生,京都同志社大學社會學研究科媒體學專攻碩士畢業,目前在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當研究生,希望明年可以變成博士生,期許自己過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生。

東日本大地震的媒體表現檢討 by 李旉昕
今年的311東日本大地震,從地震到海嘯到核能廠危機,複合式的災難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其中日本的媒體以冷靜的口調報導,讓台灣人相當驚訝並且作了反省,原來災難報導並不需要誇張的激動熱血哭天喊地,我們需要像冷靜而專業準確的日本媒體學習。但是這次由NHK的主播野村優夫所提起,京大防災研究所矢守克也教授以及三位NHK的新聞部製作人所參與的「災害情報與防災教育研究會」中,檢討了NHK以及其他媒體的在這次前所未有的大災害中的表現。冷靜以及文言的口條真的好嗎?跟災害相關的數字該如何解讀?消息是該針對全國的民眾還是災區?尤其是地震發生之後的黃金兩個小時之內的NHK即時新聞,講了哪些內容?都是這次研究會的檢討對象。

首先,筆者原本以為NHK的冷靜且保守的報導是為了不要讓居民產生恐慌而必須要這樣做,但是,NHK主播野村先生邊看著地震發生當時到兩個小時之內的NHK即時新聞影片指出,這樣的播報方式是否會影響居民的避難意識,只是聽到主播一直重複不要接近海邊河岸、在那附近的人請趕快到高處避難,會不會覺得這也沒有什麼。尤其是海嘯警報,一開始表示3點會到達宮城縣,高度6公尺,3點10分到達福島縣,高度3公尺。但是後來預測的數字更改了,主播並沒有警覺到。一直等到3點15分有車子被淹沒的畫面、4點16分海嘯的海水倒灌內陸的畫面出現了,主播才有了「危險!快逃」等較有情緒的發言。從地震發生到海嘯襲來大約有半小時的時間,居民們在避難與不避難之間所作的選擇,媒體佔了很大的原因。在名取市所作的調查中指出,「災害當時你有聽到避難的呼喚嗎?」有聽到的人是49%,沒有聽到的是51%。而且NHK在播報當時也有講到「請呼喚周圍的人避難」這樣的字眼,但是這樣的非口語的講法其實是很難被注意到的。

另外,在座者也提到,在福島縣的NHK支部的副部長曾經經歷過阪神大地震,因此他判斷海嘯相當危險,下午3點就將福島縣從全國播放轉為地方放送,不斷的重複著「快點逃」,因為過多的消息反而沒有用,不斷的大喊快點避難才是正確的。

在災害中,媒體究竟該發揮什麼樣的功能,是這次研討會的重點。當然電視是針對全國的,尤其是東京受到的影響也不小,所以無法一直將焦點放在嚴重災區的東北地區,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畢竟關係到人命,已經有了直昇機的畫面可以LIVE轉播了,海嘯的高度等預測消息也進來了,如果可以再機警一點、再給予居民急迫感的話,是否可以提升居民更高的避難意識。不過其實災區的人最大的情報來源是收音機,但是NHK的電台幾乎是採用電視的內容,加上電台沒有電視等淹水的畫面,因此更會讓人難以判斷該不該避難。

筆者指出但是NHK的媒體表現受到相當多海外的肯定,野村先生認為NHK主播受的訓練就是要這樣只能講出正確而保守的情報。但是當這樣的大災害到來時,卻會造成影響居民逃命的判斷。這並不是一個值得表揚的事情,與其用機器般的平穩語氣重複著居民似懂非懂的海嘯高度3公尺,幾點幾分會到來(尤其是海嘯並未如預期的時間襲來,很多沒有避難的案例都是在預期時間過了發現沒有海嘯就覺得沒事了),還不如就如同福島的副部長所下的決定,只要大喊「大家快逃!」還來的有意義。

參加了這次研討會,我想到台灣的災難新聞相當有名的例子,記者為了要強調颱風淹水的嚴重性而蹲在水裡面做SNG連線,其實也不盡然都是煽情主義或誇大不實等負面意義。因為他強調了災難的嚴重性,而讓人重視,如果大家都不當作一回事,照樣往災區跑或是政府因此不馬上處理淹水,而引發更多後續性事故的話,更不恰當。因此新聞媒體該如何做取捨,在災害來臨時該用什麼樣的手法報導才能引起關注以及提升警覺性又不會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是將來非常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