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311地震,台灣各界對日本民眾與媒體的表現讚譽有加,尤其是相較台灣媒體主播,NHK主播不會驚慌失恐,也不會塑造世界末日恐怖氣氛讓人印象深刻,但是從救災觀念來看,太過冷靜是否無法傳達求生的急迫性給民眾,NHK野村主播把地震後兩小時報導全部文字化,檢討冷靜播報可能帶來的正負面影響,他發起一個小型研討會--「災害情報與防災教育研究會」,與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史守克也教授以及三位NHK的新聞部製作人共同討論,會中還討論媒體針對防災可以改進的項目,是否太多核電報導而忽略災區,手機接收的缺點等議題。
創傷新聞網新成員李旉昕同學,是我在中正時期的學生,2010年的日本學習之旅,關西部分全靠她幫忙翻譯,結果她也開始對災難與傳播產生興趣, 目前在矢守教授團隊裏學習,參與這場研討會也記錄了他的觀點:
李旉昕
中正大學傳播系第一屆畢業生,京都同志社大學社會學研究科媒體學專攻碩士畢業,目前在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當研究生,希望明年可以變成博士生,期許自己過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生。
東日本大地震的媒體表現檢討 by 李旉昕
今年的311東日本大地震,從地震到海嘯到核能廠危機,複合式的災難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其中日本的媒體以冷靜的口調報導,讓台灣人相當驚訝並且作了反省,原來災難報導並不需要誇張的激動熱血哭天喊地,我們需要像冷靜而專業準確的日本媒體學習。但是這次由NHK的主播野村優夫所提起,京大防災研究所矢守克也教授以及三位NHK的新聞部製作人所參與的「災害情報與防災教育研究會」中,檢討了NHK以及其他媒體的在這次前所未有的大災害中的表現。冷靜以及文言的口條真的好嗎?跟災害相關的數字該如何解讀?消息是該針對全國的民眾還是災區?尤其是地震發生之後的黃金兩個小時之內的NHK即時新聞,講了哪些內容?都是這次研究會的檢討對象。
首先,筆者原本以為NHK的冷靜且保守的報導是為了不要讓居民產生恐慌而必須要這樣做,但是,NHK主播野村先生邊看著地震發生當時到兩個小時之內的NHK即時新聞影片指出,這樣的播報方式是否會影響居民的避難意識,只是聽到主播一直重複不要接近海邊河岸、在那附近的人請趕快到高處避難,會不會覺得這也沒有什麼。尤其是海嘯警報,一開始表示3點會到達宮城縣,高度6公尺,3點10分到達福島縣,高度3公尺。但是後來預測的數字更改了,主播並沒有警覺到。一直等到3點15分有車子被淹沒的畫面、4點16分海嘯的海水倒灌內陸的畫面出現了,主播才有了「危險!快逃」等較有情緒的發言。從地震發生到海嘯襲來大約有半小時的時間,居民們在避難與不避難之間所作的選擇,媒體佔了很大的原因。在名取市所作的調查中指出,「災害當時你有聽到避難的呼喚嗎?」有聽到的人是49%,沒有聽到的是51%。而且NHK在播報當時也有講到「請呼喚周圍的人避難」這樣的字眼,但是這樣的非口語的講法其實是很難被注意到的。
另外,在座者也提到,在福島縣的NHK支部的副部長曾經經歷過阪神大地震,因此他判斷海嘯相當危險,下午3點就將福島縣從全國播放轉為地方放送,不斷的重複著「快點逃」,因為過多的消息反而沒有用,不斷的大喊快點避難才是正確的。
在災害中,媒體究竟該發揮什麼樣的功能,是這次研討會的重點。當然電視是針對全國的,尤其是東京受到的影響也不小,所以無法一直將焦點放在嚴重災區的東北地區,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畢竟關係到人命,已經有了直昇機的畫面可以LIVE轉播了,海嘯的高度等預測消息也進來了,如果可以再機警一點、再給予居民急迫感的話,是否可以提升居民更高的避難意識。不過其實災區的人最大的情報來源是收音機,但是NHK的電台幾乎是採用電視的內容,加上電台沒有電視等淹水的畫面,因此更會讓人難以判斷該不該避難。
筆者指出但是NHK的媒體表現受到相當多海外的肯定,野村先生認為NHK主播受的訓練就是要這樣只能講出正確而保守的情報。但是當這樣的大災害到來時,卻會造成影響居民逃命的判斷。這並不是一個值得表揚的事情,與其用機器般的平穩語氣重複著居民似懂非懂的海嘯高度3公尺,幾點幾分會到來(尤其是海嘯並未如預期的時間襲來,很多沒有避難的案例都是在預期時間過了發現沒有海嘯就覺得沒事了),還不如就如同福島的副部長所下的決定,只要大喊「大家快逃!」還來的有意義。
參加了這次研討會,我想到台灣的災難新聞相當有名的例子,記者為了要強調颱風淹水的嚴重性而蹲在水裡面做SNG連線,其實也不盡然都是煽情主義或誇大不實等負面意義。因為他強調了災難的嚴重性,而讓人重視,如果大家都不當作一回事,照樣往災區跑或是政府因此不馬上處理淹水,而引發更多後續性事故的話,更不恰當。因此新聞媒體該如何做取捨,在災害來臨時該用什麼樣的手法報導才能引起關注以及提升警覺性又不會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是將來非常重要的課題。